精英的学习之法

本文转载自得到APP万维刚《精英日课2》中的一篇名为“春节特刊-寻常问题的精英解法(3)”,里面谈到了“学习”这个让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词,讲的很好,因此分享出来。

声明:支持正版阅读,万大大的文章写的很好,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下载得到app订阅《精英日课》专栏,相信会让你收获蛮多。

“学习”是一个我们常常提到的词,有人认为它很简单,有人觉得它很难,有人认为它等同于读书,有人感觉它无处不在;有人在大学毕业就停止了,有人决心要坚持一辈子。

查理·芒格说:我们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成为高手。今天和明天,咱们就来总结回顾一下:高手该怎么学习。

1.为什么要学习

人身上的可遗传信息,把所有DNA信息加起来,大概只有1.6GB。而成年人大脑中可以存储的信息量,则是100TB。所以最理想的办法是只遗传最基本的本能,把绝大多数技能都留到后天慢慢学习。
这 100TB 的脑容量就可以让你装下很多很多东西了,学习的潜能是巨大的。

正因为人是“生命2.0”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己设计软件系统,人才是万物灵长。

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像那些1.0的生物一样整天感慨遗传基因好不好,给你那么大的大脑是让你学习用的。

2.只在学习区学习

人脑学习新技能,是发生在神经元这个层面的。因为练习一个动作而经常被一起触发的神经元,最后就会长在一起,整个网络结构长好了,就相当于一个技能长在了你的大脑之中。

心理学家把人对外界的感知分为三个区域,最里面第一层是“舒适区”,是我们熟悉的事物;最外面一层是“恐慌区”,是我们完全陌生的事物。“学习区”,是在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,既有熟悉,又有新意。
刻意练习的一个关键,就是要脱离舒适区,只在压力状态下做事。成长来自打击,技艺来自斗争。尝试、失败,再尝试、再失败,直到掌握为止,我们要的就是这样“有成效的失败”。

而且,我们不但应该在学习区练习,而且应该在学习区研究、工作和娱乐。关键的一点,就是你要敢于从舒适区往外走一步,但是还不能走得太远。面对这个世界你不能一味迎合,你要敢于任性地加入一点新东西,但是为了你自己的安全起见,也不要太新!

不但学习新技能应该这样,平时工作也应该这样。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说,想要达到心流状态,需要这个工作的难度和你的技能正好配得上。技能低工作难,你就会焦虑;技能高工作简单,你就会无聊。心流是工作难度稍微比你的技能高一点点,你历经一番忘我的挣扎把它完成。这样你不但做事做得有意思、感到时间过得特别快,而且还能不断提高水平。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和工作,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。

3.想记住,先忘记

你可能会说,我是在学习区,学了,背了,但是啥也没记住,这不是白学了?

其实,人的记忆有两个强度:存储强度(storage strength),和提取强度(retrieval strength)。

存储强度不会随时间减弱!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收大量的信息,而其中的绝大部分都被大脑自动忽略了 —— 这些被忽略的不算。那些剩下来的,你主动希望记住的东西 —— 比如说一个人名,一个电话号码,一个英语单词 —— 一旦进入记忆,就永远在那里了。下次再见到它,它在你大脑里的存储强度会增强,但是哪怕你再也不见它了,它的存储强度也不会减弱。存储强度只增不减。

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忘记一些东西呢?那是提取强度出了问题。如果没有复习,提取强度就随着时间慢慢减弱。

这其实很容易理解。比如现在让你回忆二十年前同学的音容笑貌,你肯定想不起来什么,但是如果你跟她突然见面,俩人一聊天,当初种种就呼啦一下全回来了。记忆一直都存在那里,只是不好提取了。
心理学家说,提取强度是越用越高。每一次提取记忆,提取强度都会增加;而因为这个记忆在你脑子里又过了一遍,所以存储强度也增加了。

如此说来,考试就是最好的复习。拿本单词书从头到尾反复念 —— 这种效率很低,因为你没有提取动作!复习的时候你应该先考自己这个单词什么意思,实在想不起来了再去看答案。
而最重要的是这个:提取的时候越困难,这个提取动作对两个强度的增加值就越大。

既然如此,最有效率的学习方法就不是天天复习,而是故意把它放在那里等几天,等到提取强度慢慢变弱了,我们已经有点“忘记”了,再搞一次测试式的复习。如此一来你不但用最少的时间学习,而且还能通过遗忘过滤掉一些不必要的信息。

以背单词为例,这就要求我们
• 第一次复习是在一天之后;
• 第二次就要拉长,比如说再等一周之后;
• 然后是一个月之后;
• 然后是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。

而有实验证明,哪怕第一次复习是在两个月之后,你感觉什么都不记得了,其实还是能找到一点印象,这种学法还是有效的!

所以要想记住,最好先忘了。

从这个角度讲,慢慢学才是好办法。这周学了一点就放下,下周接着学得先提取一下前面的记忆,这样多次提取,记忆就加深了很多。交叉着在同一时期内学习几门课程,比学完一门再学另一门的效果好得多。

4.慢慢来,比较快

现在心理学认为人有两种“工作记忆”。“短期工作记忆”相当于计算机内存,是完成一项具体工作的时候大脑随时使用的记忆。“长期工作记忆”相当于硬盘,是我们平时的知识储备。

人的短期工作记忆能力非常有限,现在的公式是一般人只能同时考虑四个东西。这四个东西最好都是跟当前要解决的问题有关的,这就是为什么要专注。

所谓学习,就是把进入到大脑的短期工作记忆的内容强化吸收,写进长期工作记忆之中的过程。所谓创新,就是把长期工作记忆中的相关内容调出来,放在短期工作记忆里跟新信息形成配合的过程。

集中思维,就是在此时此刻的短期工作记忆里强化这个新信息。而发散思维,就是短期工作记忆和长期工作记忆之间的通道。

人脑不像计算机的存储器能瞬间记录信息,大脑是肉长的。这就好像砌墙,你有了砖头和水泥,总要再给点时间让水泥风干了,墙才能结实。

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第一次学习新技能的时候总觉得很别扭,过段时间,哪怕是睡一觉或者隔一天不练,再拿起来感觉反而好多了。

这一小段“不练”的间隔期对大脑非常重要。就好比练举重,如果你每时每刻都举重,你的肌肉没有办法生长,总要停一段时间长肉。

我们学习各种技能,有时候会遇到一个短暂的“平台期”。比如我记得当年学开车,一开始进步神速,过了一段时间,就感觉有几天虽然一直在练,但是水平不但没提高反而还下降了,怎么开都别扭 —— 这就是平台期。这个平台期其实是大脑内部正在忙着建立新连接的时期,不是没有进步,后台正在重组!

据此我们知道,学习知识并不是越快越好。复杂的技能需要时间间隔。

5.忘记的功夫

修炼这个“忘记”的功夫,咱们得学学庄子。

我们看《庄子》书中人物一旦要去做个什么大事,总要花上好几天时间去做“忘记”的功夫。这种功夫大约分三步:
• 正常状态,能听到外界的声音,考虑外界对自己的评价
• 不听外界的声音了,只关注自己的内心冷认知对对错的判断
• 忘记自己,不听冷认知的判断了,让热认知接手

这一套功夫,特别适合运动员和演员发挥。比如游泳,庄子就特别提到,如果这个人能忘记自己,忘记恐惧,他就能游得特别好。如果一个人游泳的时候总想着“自己”,可能连动作都不会做了。
庄子这简直就是完美的无为状态。

6.无为的状态

那么一位有学问的现代人,应该怎么达到无为的境界呢?

孔子、老子、孟子和庄子,给我们提供了四种路径方法,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性格喜好选择不同的方法,而且在人生的不同阶段,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。

在学习任何技能的初期,我们应该用孔子的办法,勤学苦练,搞沉浸式的教育体验,争取习惯成自然。

具体做事的时候,尤其是要做那些能够影响别人的大事,我们应该参考老子的思想,不轻易干扰复杂系统。

培养艺术品位,提升道德水准,我们可以用孟子的办法,找到身上的闪光点作为种子,慢慢发展壮大。

如果面对一项压力巨大而又特别重要的工作,我们就应该学习庄子,忘记自我,让热认知引导我们发挥水平。

这些手段的确是互相矛盾的,但世界本来就充满矛盾。无为,本来就是一个悖论:你越想得到无为,你就越得不到无为。

这四派武功,你只有实践了,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境界。正所谓运用之妙,存乎一心。